市场风向:老照片受热捧 老油画价值被低估
来源: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:佚名
图一:《大清帝国印象》中的《打牌的贵妇人》铜版画
图二:《江山烟云》 郎静山
图三:《九龙郊景》 李铁夫 1932年
图四:《街头》 陈抱一 1929年 “找得着、看得懂、买得起”,不求最贵,但求最可心。这也许才是大众收藏的最高境界—— 当拍卖市场上不断爆出“亿元天价”艺术品的同时,也将这个市场的准入门槛越抬越高,最终成为极少数富豪们的游戏项目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因为单一的拍卖市场并非收藏领域中的唯一标准,如果仅仅跟着拍卖、富人的脚步跑,那将会进入到艺术品收藏的最大误区之中。“民间收藏”的概念已经到了必须要提一下的地步了。“找得着、看得懂、买得起”才应该是艺术收藏的正确方向和目标,而其中个人兴趣是最主导因素。曾有人专门收藏从明代到今天的各种民间糕点模具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上面,其实凝结着中华民族最细枝末节的文化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本文介绍的这几位资深圈内人士,平常的工作都是接触的高端艺术收藏品,而私下里又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特爱好:不求最贵,但求最可心。这也许才是大众收藏的最高境界。 秦风 台湾收藏家 铜版画并非印刷品 问:如何区分铜版画和照片呢? 答:用放大镜看作品,发现有网点的就是照片。 问:书籍毕竟会有很多的发行量,会影响其中铜版画的收藏吗? 答:如果是当今技术条件下的图书发行,肯定收藏的价值不大。但当时西方社会中各类出版物的发行数量普遍不多,一般也就在1000份左右,最多不超过2000册,发行数量不是问题。 问:中国题材的铜版画作品,其最大的价值何在? 答:西方人关于中国的铜版画记忆,其实仅仅限于晚清时代,历史本身很短,留下来的作品也不是很多;等到照片出现的时候,由于当时摄影技术、器材等的初级阶段限制,印刷出来的效果比铜版画还要差,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铜版画、照片并用的现状,甚至很多出版社将照片再翻刻成铜版印刷。最后,随着照片的大量使用,铜版画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不仅仅是绘画、印刷等技术方面的价值,还有历史文献性方面的价值,共同形成了铜版画颇有潜力的收藏前景。 当年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大量误读,会不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? 早就过去的那段历史,误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。我的理念是:先研究、再收藏,没必要马上判断其中的是非。
·上一篇文章:版画收藏骤然升温“丑小鸭”变“白天鹅”?
·下一篇文章:工笔写实风格吸引投资者 中青年画家价格看涨
相关新闻
佚名 |
张伟 |
佚名 |
宋振喜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黄泽君 |
崔岳东 |